GREEN BUILDING 52 / 封面故事
屋茨生草亦安居
「何以築花宅?筆直松樹子。何以蓋花宅?雪白清江紙。」
總要描繪春的顏色,總要追尋春的笑顏,那和煦的春風可以留住嗎?不再閃躲越愈發熾熱的陽光。
從前杜甫煩惱八月秋風吹破他的茅屋頂,現今人們在千萬廣廈間,卻
只能藉由指尖觸摸,摻著純淨泥土與稻稈的土牆傳來的自然溫度。
只能說,健康好像很奢侈。
在這不時出現紅害的城市中,從前打開窗就風清月明的感覺早已不再。
我們要更小心計算房屋開窗的位置與方向,風才能穿過高樓的重重阻礙進到房間裡;照
拂室內的日光既不能少也不能太多;努力不讓裝修好的房子散發刺鼻的氣味;並
保持心情愉快,如此也只堪堪勾勒出健康住宅的輪廓而已。
建築一向是種極高耗能的產業,在它的生命週期裡,
包括設計、施工、使用、拆除的過程都要耗費許多材料與能源,
而人長期活動於建築物中、生活在住宅裡,所受的影響更大。
所以,在健康建築最早的定義中:「一種體驗建築室內環境的方式。」乍聽
之下好像很抽象,但其實又涵蓋了所有。用儀器測量物理性數值來判定住宅是否健康固然很容易,但
「工作滿意度」、「人際關係」這樣攸關情緒及壓力的因素,卻終
歸只有「人」能決定及改善。說到底,住宅的健康與否,關鍵還是在於人的選擇與習慣。
人本健康,地球永續,才足以身心安居,換水養魚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