涼感建築
2015年12月12日,在巴黎近郊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,即《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》(UNFCCC)第 21次締約方會議,一致同意通過《巴黎協議》(Paris Agreement),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「把全球平均氣溫的升幅控制在2℃之內」,如此才可能減少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,這是全球各國需共同努力的一項重要指標。
面對「溫度」這件事,每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。
身處環境的熱浪,我們發現只躲進建築裡並不能真正擁有涼爽,溫熱環境中「溫度」、「濕度」、「風速」、「熱輻射」的客觀因素,和人本身「著衣量」、「代謝量」的主觀因素交疊影響我們對環境的感知。建築空間內,如何達到舒適的溫熱狀態,必須透過建築設計去調節與平衡。「看起來涼爽」的望梅止渴,只能是設計的前提,「依賴設備降溫」的飲鴆止渴早已被看透是惡性循環的手段。人既是溫熱環境感受的主體,是使用建築的主要對象,那麼,就該好好思考如何順應氣候,尋求
人在建築中、建築在環境中,最好的容身方式。
但,這也不是現在才開始的課題,熱帶地區的人們長年生活在高溫炎熱的地方,早已有一套相應的智慧。沖繩民居延伸屋頂、植栽網牆遮蔭納日;赤道上的新加坡與印度尼西亞住宅,水池與風的互動環繞建築製造涼意。然而氣候極端之地,熱帶沙漠動輒30℃以上的溫差,也可以經由降溫設計擁有四季怡然的風景;在氣候變遷下最先感受到衝擊的溫帶地區,近年夏季竟出現37、38℃的高溫,冷熱落差甚大的條件使得建築必須開始兼顧冬季保暖、夏季舒適的全能設計。如
何度過酷暑?如何因地制宜?
舒適與節能,其實可以走在同一條路上。 |